韋瀚章清唱劇《長恨歌》初探 |
周惠娟 |
清歌劇長恨歌全本 |
韋老師 |
「清唱劇」長恨歌,是一九三二年由黃自作曲,韋瀚章寫詞的長篇述事詩,而「清唱劇」一詞是韋瀚章創名的,它是來自歐洲CANTATA「只唱不演」。因此整齣清唱劇的進行形式亦是模仿西方的格調。
引起創作此劇的動機有二:一、由於當時上海國立音專教材不足;二、當時國家政治腐敗。
以古喻今,在中國文學、詩詞、戲曲等……屢見不鮮。「清唱劇」長恨歌可以說是因「應」而生。
全劇歌詞共十闋,黃自只譜了七闋,為了戰亂,當前急務馬上趕寫抗日歌曲,不幸黃自早逝,其未完成的第四、七、九共三樂章,由黃自入室弟子林聲翕補遺。是年一九七二年,經歷了四十年之滄桑,堪稱是樂壇一大史話。
雖然音樂進行是西方CANTATA形格,但本事及文詞完全是以中國詩詞及思想貫徹而成。
換句話說:音樂以西方和聲對位合唱重唱獨唱為「清唱劇」長恨歌之「形」,而歌詞之情意色彩味道思想節奏及朗誦,俱以傳統中國唐宋詩詞、元曲為十闋曲詞之「神」。孰是孰非,孰得孰失,都屬本文以外之事,在此不加置評。
清唱劇「長恨歌」,就詞的藝術價值來說,可以循兩大方向探討:
一、詞的文字風格與色彩
上繼唐宋詩詞的典雅文采,下承元曲之自由奔放豪邁不羈兼戲劇節奏的影響,但沒有元曲的粗俗味道,而自成一格。
在元、明期間,文人不受朝廷重視,故當時文人風向大都轉往普羅大眾路線,因而成為一種口語及生活化的文體。
韋瀚章的詩詞風格可以說是典型中國知識分子的縮影,其思想文字完全紮根於傳統學者觀念,當然五四新文化思潮,對其有一定的影響,但作用不大,韋氏詩詞的音律和美學觀,亦不離傳統調性,可以說是以古人之情懷來抒發今人的識見、愛憎、愁苦和憤怒。
這些成為韋氏的詩詞親和力。優點,行文走句意境高雅,第一眼不大顯眼,細讀則有味,情深處更是引人入勝。
缺點:受制於古典文學詞情與章法,因此個人的感情張力、爆力、濃度、熱度就顯得薄弱了。正因如此;詩詞本身就欠缺了懾力和魅力。
十段長恨歌歌詞,可稱得上是韋氏一生最巔峰之力作,由第一段帶到第十段,一氣呵成。
在第四樂章,「驚破霓裳羽衣曲」:
「醉金樽,敲檀板,夜夜笙歌,玉樓天半。輕歌曼舞深宮院,海內昇平且宴安。猛不防,變生肘腋,邊臣造反!衹可恨!坐誤戎機的哥舒翰,稱兵犯上的安祿山。咚隆隆,鼙鼓聲喧,破了潼關。唬得人,神昏意亂,膽顫心寒!沒奈何,帶領百官,棄了長安。最可憐,溫馨軟玉嬌慵慣;祇如今,怎樣驅馳蜀道難!」
筆落有聲,有點兒說書味道,元曲的節奏特濃。在用字排句方面,俊朗清爽,轉接奇特,具立體感。這跟韋氏在讀書時候已經與話劇結下不解之緣有關係吧。在抵制日貨期間,韋瀚章聯同一些校友及他校學生常演出街頭劇,勸喻人民停止使用日貨,這些背景對日後詞作有所啟發。例如:「醉金樽,敲檀板……」就很有節奏和力度,富於情節表達,故事轉接亦予人有「突然」感。如「猛不防,變生肘腋,邊臣造反!」繪聲繪色,山雨欲來之勢。第七樂章「夜雨聞鈴腸斷聲」:山一程,水一程,崎嶇蜀道最難行……回首馬嵬驛,但見亂山橫。日漸暝、暮雲生,猿啼雁淚添悲哽!亂旗旌,風搖影,冷風淒淒撲面迎。……一行行是傷心淚,……詞中畫意甚濃,如珠如玉盤中疊盪,一字一音,一行一韻,對比鮮明,詞組氣質清新,色澤圓潤。其中有靜有動,如國畫之工筆與意筆,刻劃心理則像書法中之行草富象徵意味。例如:「山一程,水一程,」是意筆,「崎嶇蜀道最難行,」是工筆。「回首馬嵬驛,但見亂山橫,日漸暝,暮雲生,猿啼雁淚添悲哽!」這是似草書的象徵手法,描寫唐明皇當時凌亂傷愴的心態。
這是韋氏早期的寫作氣魄,以後的作品就顯得過於平實和敦厚,抗日歌曲又作別論。
但在一九七四年,韋氏因喪偶,傷痛期間作了悼念妻子的「鼓盆歌」,一共分三個樂章,由林聲翕作曲。歌詞意深情切,一股內聚濃情,躍然紙上,讀來令人傷感,文詞俊秀,很有詞氣,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這跟他一生與世無爭和淡泊名利有關。所以在其「野草詞總集」沙石甚多,未能完全突出一位詞人的鮮明形象,其實若能大刀闊斧去蕪存菁,很多首詞作都具流傳價值。但若以歌詞學家去看待韋氏,又作別論。
二、長恨歌的思想內容
它主要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作為詞的精神,而情節發展是按元朝雜劇家白仁甫「梧桐雨」和清代洪昇的「長生殿」,也許用起承轉合來概括。
起──在十個樂章,每一標題都取材白居易詩中句子:
一、仙樂風飄處處聞;
二、七月七日長生殿;
三、漁陽轚鼓動地來;
四、驚破霓裳羽衣曲;
五、六軍不發無奈何;
六、宛轉娥眉馬前死;
七、夜雨聞鈴腸斷聲;
八、山在虛無縹緲間;
九、西官南內多秋草;
十、此恨綿綿無絕期。
承──十闋詞不離竹白居易長恨歌的本事與詩韻,而故事發展由開始至結尾應當是參照白仁甫的四折雜劇「梧桐雨」。在韋氏長恨歌原序:「一九三二年夏天,把音專的教務辦完後,暑假期中,我先著手準備歌詞的寫作。為求事情認真計,我把白居易的「長恨歌」和舊劇「長生殿」全部,細讀了好幾次然後動筆。」
原序寫於一九五五年,距離創作時間足有廿三年之久,很可能是一時漏記白仁甫的雜劇也在參考之列。在洪昇「長生殿」題解云:「除白氏梧桐雨尚存……其餘均已散佚……」又云:「長生殿」雜劇薈萃唐人諸說部中書及李杜元白溫李數家詩句;又刺取古今劇部中繁麗色段以潤色之。」
「長生殿」全劇共五十齣並且重圓結局,其中很多情節,如春睡、定情、夜怨、窺浴、仙憶、私祭、彈詞、改葬……等都沒有在韋氏的長恨歌出現,反之,白仁甫的取材與韋氏就相當吻合,起點與終結都是脈胳相同,相信韋氏在細讀長生殿時;一定不會忽略題解,知道洪昇寫長生殿之前還有唯一完整留存的雜劇「梧桐雨」,按理必然同時參閱比較。
韋氏「長恨歌」第一闋,第二闋,是「梧桐雨」的第一折,三、四是第二折,五、六、七是第三折,除了第八段「山在虛無飄緲間,在梧桐雨四折雜劇沒有此段仙界凡塵的描寫,最後第九第十闋剛好是白仁甫梧桐雨的第四折。」
既然收筆和起點都同出一轍,看來不會是偶然巧合了。
況且在洪昇「長恨殿」寫七夕盟誓是在第二十二齣,韋氏則把它放在開首第一、二闋,長生殿第四十五齣「雨夢」,亦相等於「清唱劇」的結尾。但中間如第二十五齣「埋玉」、二十六齣「獻飯」、二十八齣罵賊,三十齣「情晦」、三十一「勦寇」、三十五齣「收京」、三十六齣「看襪」等情節韋氏都沒有採用。
從取材上看來;韋氏同意了白仁甫,不涉及艷事,艷情和神化人物,而用平實、理性、濃情的手法刻劃唐明皇、楊貴妃。白仁甫在「梧桐雨」著墨人物是唐太宗,而楊玉環倒是以淡筆輕描,當然白氏還是站在同情楊貴妃的角度,但態度不鮮明,不像洪昇把楊玉環升格。
在梧桐雨第三折──
旦云:妄死不足惜。
但主上之恩,不曾報得,數年恩愛,教妾怎生割捨?
正未云:妃子,不濟事了,六軍心變,寡人自不能保。
陳玄禮云:願陞下早割恩正法。
旦云: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
在白仁甫筆下,楊玉環雖然不是歷史罪人,但只不外是一名貪生怕死的普通婦人而已,反之唐太宗被他寫成多情重情義相兼的人物。
轉──韋瀚章倒沒有重男輕女寫他的長恨歌,十闋詞,唐明皇、楊貴妃位置均等。基本上他同意了洪昇對楊貴妃的觀點。在長生殿第廿五齣「埋玉」:
旦:「縷縷金」魂飛顫,淚交加。
生:堂堂天子貴,不及莫愁家。「合哭介」
難道把恩和義霎時拋下。「旦跪介」。
臣妾受皇上深恩,殺身難報,今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子蜀。妾雖死猶生也。算將來無計解軍譁,殘生甘願罷。
這是洪昇對楊玉環情和義的描寫,全本長生殿卻是謳歌兩人的愛情,於是順理成章把楊玉環氣質提昇了。另一方面,附帶借題發揮,以古喻今的政治目的。
白居易在長恨歌對這一環節描寫,表現出大詩人的才情與氣魄: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真的是高手,對楊玉環當時心態不下詮言。只以情景示人,留下空白任君聯想。
韋氏第六闢詞「宛轉蛾眉馬前死」:
從來好事易摧殘,只怨緣慳,回腸欲斷情難斷,珠淚雖乾血未乾,勸君皇,悽涼莫為紅顏嘆,珍重江山!兩情長久終相見,天上人間。
雖然文詞流於俗套,但情、意、境清新感人,楊貴妃柔情婉約,有血有肉,開始兩句內心獨白有「戲味」。
從來好事易摧殘,只怨緣慳。回腸欲斷情難斷……
把楊貴妃從無到有,從有到悽慘下埸的心態,從誠懇真樸及寄以同情的語調,活現了「楊」死前一刻的複雜心態。交煎的是生離死別,歉疚的是禍由一人而起。
勸君皇,悽涼莫為紅顏嘆,珍重江山。
韋氏以浪漫的筆觸,展現了楊貴妃悽涼無奈的心情,承接緊密,合情合理的讓楊貴妃在死前一刻表露人性與人格高貴的一面。此闋詞,很有力的突出楊貴妃的形像 ,可以說是取白居易之長,補洪昇之短,而又有自己的見解。
洪昇處理楊玉環臨終的表現,就顯得太著意和牽強,在長生殿,洪昇以很大的篇幅描寫唐、楊之間荒唐艷事,把一個既嬌且妒,風情萬種的女人,寫得入木三分,讀來令人產生非非之想,尤其有關男女情慾等事。雖有一定的保留,亦冶艷非常。可惜洪昇疏忽了這點,可以說楊玉環死前的表現和氣質,首尾不符,讀來教人聯想起楚霸王「項羽」的愛妃「虞姬」,而非楊玉環。是其一大敗筆。
合 ── 「香霧迷濛,祥雲掩擁,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卻笑他,紅塵碧海,幾許恩愛苗,多少痴情種,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這是韋氏全齣「長恨歌」最別具神韻的詞作,非常果斷地沒有按照前人思想風格,將唐明皇尋仙訪道之情節套上,而另闢新途,很有紅樓夢第一回「空空道人」站在高處嘆息世人痴迷不悟的味道。卻又不下結論,給人有飄渺空靈的感覺。
白仁甫「梧桐雨」沒有此情節,洪昇「長生殿」尋仙訪道著墨甚多。白居易的「長恨歌」: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若然韋氏再重覆此情節,相信很難超越前人或各分秋色。
就十闋清唱劇長恨歌歌詞,寫作技巧精鍊、表達力強、層次和結構緊密,文詞優美典雅,在遣詞用句很多洪昇影子,卻又能自闢新途,自圓一格。是韋氏早期光芒之作。
原文載於文匯報31-10-1993
返回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