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瀚章清唱剧《长恨歌》初探 |
周惠娟 |
清歌剧长恨歌全本 |
韦老师 |
「清唱剧」长恨歌,是一九三二年由黄自作曲,韦瀚章写词的长篇述事诗,而「清唱剧」一词是韦瀚章创名的,它是来自欧洲CANTATA「只唱不演」。因此整出清唱剧的进行形式亦是模仿西方的格调。
引起创作此剧的动机有二:一、由于当时上海国立音专教材不足;二、当时国家政治腐败。
以古喻今,在中国文学、诗词、戏曲等……屡见不鲜。「清唱剧」长恨歌可以说是因「应」而生。
全剧歌词共十阕,黄自只谱了七阕,为了战乱,当前急务马上赶写抗日歌曲,不幸黄自早逝,其未完成的第四、七、九共三乐章,由黄自入室弟子林声翕补遗。是年一九七二年,经历了四十年之沧桑,堪称是乐坛一大史话。
虽然音乐进行是西方CANTATA形格,但本事及文词完全是以中国诗词及思想贯彻而成。
换句话说:音乐以西方和声对位合唱重唱独唱为「清唱剧」长恨歌之「形」,而歌词之情意色彩味道思想节奏及朗诵,俱以传统中国唐宋诗词、元曲为十阕曲词之「神」。孰是孰非,孰得孰失,都属本文以外之事,在此不加置评。
清唱剧「长恨歌」,就词的艺术价值来说,可以循两大方向探讨:
一、词的文字风格与色彩
上继唐宋诗词的典雅文采,下承元曲之自由奔放豪迈不羁兼戏剧节奏的影响,但没有元曲的粗俗味道,而自成一格。
在元、明期间,文人不受朝廷重视,故当时文人风向大都转往普罗大众路线,因而成为一种口语及生活化的文体。
韦瀚章的诗词风格可以说是典型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其思想文字完全扎根于传统学者观念,当然五四新文化思潮,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大,韦氏诗词的音律和美学观,亦不离传统调性,可以说是以古人之情怀来抒发今人的识见、爱憎、愁苦和愤怒。
这些成为韦氏的诗词亲和力。优点,行文走句意境高雅,第一眼不大显眼,细读则有味,情深处更是引人入胜。
缺点:受制于古典文学词情与章法,因此个人的感情张力、爆力、浓度、热度就显得薄弱了。正因如此;诗词本身就欠缺了慑力和魅力。
十段长恨歌歌词,可称得上是韦氏一生最巅峰之力作,由第一段带到第十段,一气呵成。
在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曲」:
「醉金樽,敲檀板,夜夜笙歌,玉楼天半。轻歌曼舞深宫院,海内升平且宴安。猛不防,变生肘腋,边臣造反!只可恨!坐误戎机的哥舒翰,称兵犯上的安禄山。咚隆隆,鼙鼓声喧,破了潼关。唬得人,神昏意乱,胆颤心寒!没奈何,带领百官,弃了长安。最可怜,温馨软玉娇慵惯;只如今,怎样驱驰蜀道难!」
笔落有声,有点儿说书味道,元曲的节奏特浓。在用字排句方面,俊朗清爽,转接奇特,具立体感。这跟韦氏在读书时候已经与话剧结下不解之缘有关系吧。在抵制日货期间,韦瀚章联同一些校友及他校学生常演出街头剧,劝喻人民停止使用日货,这些背景对日后词作有所启发。例如:「醉金樽,敲檀板……」就很有节奏和力度,富于情节表达,故事转接亦予人有「突然」感。如「猛不防,变生肘腋,边臣造反!」绘声绘色,山雨欲来之势。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山一程,水一程,崎岖蜀道最难行……回首马嵬驿,但见乱山横。日渐暝、暮云生,猿啼雁泪添悲哽!乱旗旌,风摇影,冷风凄凄扑面迎。……一行行是伤心泪,……词中画意甚浓,如珠如玉盘中叠荡,一字一音,一行一韵,对比鲜明,词组气质清新,色泽圆润。其中有静有动,如国画之工笔与意笔,刻划心理则像书法中之行草富象徵意味。例如:「山一程,水一程,」是意笔,「崎岖蜀道最难行,」是工笔。「回首马嵬驿,但见乱山横,日渐暝,暮云生,猿啼雁泪添悲哽!」这是似草书的象徵手法,描写唐明皇当时凌乱伤怆的心态。
这是韦氏早期的写作气魄,以后的作品就显得过于平实和敦厚,抗日歌曲又作别论。
但在一九七四年,韦氏因丧偶,伤痛期间作了悼念妻子的「鼓盆歌」,一共分三个乐章,由林声翕作曲。歌词意深情切,一股内聚浓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伤感,文词俊秀,很有词气,可惜只是昙花一现。这跟他一生与世无争和淡泊名利有关。所以在其「野草词总集」沙石甚多,未能完全突出一位词人的鲜明形象,其实若能大刀阔斧去芜存菁,很多首词作都具流传价值。但若以歌词学家去看待韦氏,又作别论。
二、长恨歌的思想内容
它主要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作为词的精神,而情节发展是按元朝杂剧家白仁甫「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也许用起承转合来概括。
起━━在十个乐章,每一标题都取材白居易诗中句子: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
三、渔阳??鼓动地来;
四、惊破霓裳羽衣曲;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
六、宛转娥眉马前死;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
八、山在虚无缥缈间;
九、西官南内多秋草;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
承━━十阕词不离竹白居易长恨歌的本事与诗韵,而故事发展由开始至结尾应当是参照白仁甫的四折杂剧「梧桐雨」。在韦氏长恨歌原序:「一九三二年夏天,把音专的教务办完后,暑假期中,我先着手准备歌词的写作。为求事情认真计,我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旧剧「长生殿」全部,细读了好几次然后动笔。」
原序写于一九五五年,距离创作时间足有廿三年之久,很可能是一时漏记白仁甫的杂剧也在参考之列。在洪升「长生殿」题解云:「除白氏梧桐雨尚存……其余均已散佚……」又云:「长生殿」杂剧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书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
「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并且重圆结局,其中很多情节,如春睡、定情、夜怨、窥浴、仙忆、私祭、弹词、改葬……等都没有在韦氏的长恨歌出现,反之,白仁甫的取材与韦氏就相当吻合,起点与终结都是脉胳相同,相信韦氏在细读长生殿时;一定不会忽略题解,知道洪升写长生殿之前还有唯一完整留存的杂剧「梧桐雨」,按理必然同时参阅比较。
韦氏「长恨歌」第一阕,第二阕,是「梧桐雨」的第一折,三、四是第二折,五、六、七是第三折,除了第八段「山在虚无飘缈间,在梧桐雨四折杂剧没有此段仙界凡尘的描写,最后第九第十阕刚好是白仁甫梧桐雨的第四折。」
既然收笔和起点都同出一辙,看来不会是偶然巧合了。
况且在洪升「长恨殿」写七夕盟誓是在第二十二出,韦氏则把它放在开首第一、二阕,长生殿第四十五出「雨梦」,亦相等于「清唱剧」的结尾。但中间如第二十五出「埋玉」、二十六出「献饭」、二十八出骂贼,三十出「情晦」、三十一「剿寇」、三十五出「收京」、三十六出「看袜」等情节韦氏都没有采用。
从取材上看来;韦氏同意了白仁甫,不涉及艳事,艳情和神化人物,而用平实、理性、浓情的手法刻划唐明皇、杨贵妃。白仁甫在「梧桐雨」着墨人物是唐太宗,而杨玉环倒是以淡笔轻描,当然白氏还是站在同情杨贵妃的角度,但态度不鲜明,不像洪升把杨玉环升格。
在梧桐雨第三折━━
旦云:妄死不足惜。
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
正未云: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
陈玄礼云:愿升下早割恩正法。
旦云: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
在白仁甫笔下,杨玉环虽然不是历史罪人,但只不外是一名贪生怕死的普通妇人而已,反之唐太宗被他写成多情重情义相兼的人物。
转━━韦瀚章倒没有重男轻女写他的长恨歌,十阕词,唐明皇、杨贵妃位置均等。基本上他同意了洪升对杨贵妃的观点。在长生殿第廿五出「埋玉」:
旦:「缕缕金」魂飞颤,泪交加。
生: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合哭介」
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旦跪介」。
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子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
这是洪升对杨玉环情和义的描写,全本长生殿却是讴歌两人的爱情,于是顺理成章把杨玉环气质提升了。另一方面,附带借题发挥,以古喻今的政治目的。
白居易在长恨歌对这一环节描写,表现出大诗人的才情与气魄: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真的是高手,对杨玉环当时心态不下诠言。只以情景示人,留下空白任君联想。
韦氏第六辟词「宛转蛾眉马前死」:
从来好事易摧残,只怨缘悭,回肠欲断情难断,珠泪虽干血未干,劝君皇,凄凉莫为红颜叹,珍重江山!两情长久终相见,天上人间。
虽然文词流于俗套,但情、意、境清新感人,杨贵妃柔情婉约,有血有肉,开始两句内心独白有「戏味」。
从来好事易摧残,只怨缘悭。回肠欲断情难断……
把杨贵妃从无到有,从有到凄惨下埸的心态,从诚恳真朴及寄以同情的语调,活现了「杨」死前一刻的复杂心态。交煎的是生离死别,歉疚的是祸由一人而起。
劝君皇,凄凉莫为红颜叹,珍重江山。
韦氏以浪漫的笔触,展现了杨贵妃凄凉无奈的心情,承接紧密,合情合理的让杨贵妃在死前一刻表露人性与人格高贵的一面。此阕词,很有力的突出杨贵妃的形像 ,可以说是取白居易之长,补洪升之短,而又有自己的见解。
洪升处理杨玉环临终的表现,就显得太着意和牵强,在长生殿,洪升以很大的篇幅描写唐、杨之间荒唐艳事,把一个既娇且妒,风情万种的女人,写得入木三分,读来令人产生非非之想,尤其有关男女情欲等事。虽有一定的保留,亦冶艳非常。可惜洪升疏忽了这点,可以说杨玉环死前的表现和气质,首尾不符,读来教人联想起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而非杨玉环。是其一大败笔。
合 ━━ 「香雾迷蒙,祥云掩拥,蓬莱仙岛清虚洞,琼花玉树露华浓。却笑他,红尘碧海,几许恩爱苗,多少痴情种,离合悲欢,枉作相思梦。参不透,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
这是韦氏全出「长恨歌」最别具神韵的词作,非常果断地没有按照前人思想风格,将唐明皇寻仙访道之情节套上,而另辟新途,很有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站在高处叹息世人痴迷不悟的味道。却又不下结论,给人有飘渺空灵的感觉。
白仁甫「梧桐雨」没有此情节,洪升「长生殿」寻仙访道着墨甚多。白居易的「长恨歌」: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若然韦氏再重覆此情节,相信很难超越前人或各分秋色。
就十阕清唱剧长恨歌歌词,写作技巧精炼、表达力强、层次和结构紧密,文词优美典雅,在遣词用句很多洪升影子,却又能自辟新途,自圆一格。是韦氏早期光芒之作。
原文载于文汇报31-10-1993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