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与文字属性

周惠娟


歌唱之吐字、用声、转腔,简称字、声、腔,三者是互为呼应,互相牵连,是为歌唱之理想境界。

去年返广州直通火车途中,跟同座一位旅美学习声乐的女士聊起歌唱艺术,她诉说学了西方美声唱法,当回头唱中国歌,竟然出现无法清楚吐字的情况。

「从前唱的是民族歌曲,声音蛮响亮,到了外国进修,教授改变了我的高声区发音习惯,就算是发高音,都不可局限头声区。

开始很辛苦,因为要从新开放身体发声共鸣,慢慢适应了,学习唱外国艺术歌曲,但没有自己的文化共鸣,虽说音乐无国界,但拿不准他们的歌唱言语。

虽然老师称赞唱得很好,我自知只是唱得很像外国人而已!

……」女士说。

听她仿似梦呓谈话,觉得有股寂寞与彷徨,在她内心纠缠着。

「刚才你说唱回中国歌,便出现吐字困难,那是怎的一回事?」我问

「我的旧同学说没字没韵,没有同声同气的中文歌唱语言,听自己的录音,的确如是,虽然现在声音比学美声之前有力,和没有从前的又尖又硬,但失去从前的歌唱声调,我指的是中国人的言语声调。」女士

「没有听你的歌,很难发表意见,其实你的苦恼,亦是一些学西方美声唱法,回来唱中国艺术歌曲常见的问题。」我答

将到广州,女士从皮包取出一只CD说:「有空听听我在国内录制的中国歌,希望给一些宝贵意见。」

我真的仔细听她的CD ,歌声很顺畅,字与字很连,连得没有中文字的字字独立感,以及字形字义字音之间分别与布置。

要把中文字吐清楚,除了共鸣宽通,吐字器官与喉部结构之弹性,都需要强加锻炼。

换言之;她是以声音来歌唱,歌声有音乐,但缺乏文字及言语的实在感。因为她接受西方言语训练歌唱,西方文字有别于中文一音一字,一字多义的文字言语结构,因此没有这方面的发声共鸣研究。

这造成她的发声实质缺憾,她的发声通道,不足以应付中文的言语性格,和文字本身音乐性。

她的声音有力而圆,只是共鸣基础打得不错,但吐字则要讲究更深度的共鸣与吐字器官之自由调动。是力求声音之纵线、横线,以及转接之曲折线。

女士学了美声歌唱之发声立体,但未能在发声与吐字区域取得一致共识共通与共融。没有将发声与吐字交待清楚,腔调便没有实质的意义。

女士要唱好本国文字艺术歌曲,便需在声音之互通共识再下功夫。

(本文节录自“谈谈笑笑-我手我写心 2011年5月2日”版内


返回主页

本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