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与题内

周惠娟


年轻读者传来电邮,希望跟我交流歌唱经验。

看到年青有识之士向我讲歌唱心得,当然喜出望外,由头到尾细续文词,却看不出对歌唱有何精妙见解,只是一位不愿写上自己名字的爱歌人;问很多门外汉的歌唱问题。

其实这位年轻人用词遣句,很真实很诚恳,只是犯了两点时下城市人的通病。

通病一:用一个非常儿戏的代号;向别人请教既想知晓,又关乎切身的事情,被问者第一个反应是:来函不愿透露自己姓名,欠了诚意,问者既不愿以真名相告,作者也没有闲心作等闲之事。

通病二:年轻人缺少书信词句理解。

「交流」可以说是同等程度,或程度深浅高低相差不远之下,向他人作出彼此交流心得之用语。

如果一位门外汉,向专业者问问题,用「请教」才不会词不达意。

电邮是来自21岁的在读学生,我首先要回答他是问题以外的话;书信用词与达意是这位年青人要注意的事,将来写求职信或通告等,都包保管用。

平情而论;这位年青人的中文水准还算通顺,亦很平实和真心,因为这些,我先写出读电邮第一感觉,希望明白我的用心良苦。

至于年轻人的歌唱,如:因从少患有哮喘和鼻敏感,歌唱时出现破音,气不够,高音不能,用鼻音吐字不清等,这些问题绝对不能凭空解答,因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呼吸道不畅当然影响发声,歌唱用鼻腔发音,犯了以偏概全,后遗症是声音像扯钢线,不用鼻腔亦不对,声音没有穿透力,如果连胸腔都用不上,只能含糊呢喃口动动地唱,对声带损耗甚大。

有胸声没头声,音色有浊无清,能厚不能亮,可低不可高,如此亦是歌唱缺憾。

年轻人仍是学生,没有能力负担歌唱老师的高收费,所以只能三星期上一次课,问我是否上课太少。

从电邮所述:光用鼻子发声太单向了,久而久之;对整体共鸣带来障碍,少上一些课可能对声音损耗减轻。

希望跟我学唱歌,我倒希望年轻人集中精力,应付快将来临的毕业试。

如有机会当上年轻人的老师,我建议先上小组职业用训练课程,既省金钱,又可为声音共鸣打好基础。

以年轻人所讲的歌唱毛病,是需要实实在在于声线本质下功夫。

此外;请参考本网专题《歌唱歌唱》,《声音与健康》,《声学漫谈》。

祝学业有成,将来歌唱也动听。

笔按:年轻人唤我周老师,我当起文教老师,也算是为师之道。

(本文节录自“谈谈笑笑-我手我写心 2009年3月9日”版内


返回主页

本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