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統一吐字清楚 |
周惠娟 |
藝術歌唱強調用聲統一,有其必然道理,那是音樂跟詩詞須要互擦火花,歌者讓火花奔放自音律與曲詞,聲音的貫穿力成了重要器具,它把音樂的進退留守連成一致,貫穿力是建基於聲音的統一,不統一的聲音,表示人體的發動聲音條件,沒有建立起來。或是有很好的發聲共鳴,可出來的聲音;要麼爆破,要麼冷硬,或虛而乏力。
這是共鳴與共鳴沒有攪好關係,當換音轉調,便出現音與音斷開情形,聲音斷開,多發生於聲音在另一位置發放,它脫離了原來起音的據點。
消除斷音情形,平日多注重共鳴統一鍛煉。
共鳴離開了人體,和人的思維,共鳴是不存在的,人的共鳴依賴人的形與神來製定立體或下墮情況。
當沒精打采,共鳴便如洩氣球,因此;平常日子能保持清朗的心態,人體便產生挺直和立體感。情緒與形態,能引領發聲的好壞。
常常強調這兩點,因碰到一些聲樂歌者,他們發聲當刻,臉容沒現寬欣,一味表情嚴峻,像如臨大敵,第一音已是硬衝聲,跟著是共鳴受壓,未能立刻配合聲音質量的需要。
或有些歌者起音時,臉部木然,這表情代表心如止水,如此沉寂,教聲音如何靈活?
這些擁有良好共鳴條件的歌者,知道犯了以上毛病,他們立刻改正過來,聲音的統一能力便提高了。
聲音共鳴是需要恆久鍛煉的,平日習慣精神抖擻,情緒開朗,有助聲音的保護及提升。共鳴與共鳴如取得一致,歌唱時不管音高音低音強音弱,都像水在水喉一樣,貫通流通,連綿排放。
歌唱做到發聲區連接統一,出來的聲音圓而潤,但歌唱吐字不光是靠共鳴,亦講究吐字器官的伸張靈敏,和開合有度。
說話吐字,跟歌唱吐字既相同又各有差異,存在不同的發音需求。
說話要字正腔圓,就必須共鳴配合吐字器官,以及平安的心態。
唱歌因聲音要求特別的長度高度廣度,在在要求各個發音環節的配合。
一味專注用聲的統一,而欠缺吐字器官的運作,出來的聲音是空洞的,是謂有音無字。
有音;聲音亮麗貫通,它顯示發聲管道無障礙,當聲音配合言語,那就要字字交待明確,有聲音沒字義,表示歌唱時候發聲管和呼吸道沒有跟吐字機能相互調配得直,這種問題可謂各人有各人的前因後果,須要當局者或老師找出源頭,如非結構性的聲音障礙,大部份可憑歌者本人努力去克服。
克服吐字不清,大致可針對在聲音統一同時,必須加強唇齒的開合彈性,開合過程要細味聲音與唇齒的自然互動。
以字引聲,聲音保持明亮色澤及持久力。以聲吐字,字字清楚,沒出現滑音轉調問題。此外練習針對發聲器官的平安放置,只有各歸其位,各展其長,方能在歌唱時候,各種功能聯成一致,又不會互相擠壓,以致產生互相排斥的歌唱局面。
寫了一大堆歌唱問題,仍覺有說不盡的歌唱學問!
因為;歌隨人唱,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歌唱學問和藝術,不同人唱,自有不同的啟示。
(本文節錄自“談談笑笑-我手我寫心 2013年9月23日”版內
返回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