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聲如歌 |
周惠娟 |
以粵語朗誦或誦讀詩歌,因有九聲元素,令誦材充滿起伏迭盪的音樂節奏,可把作品在聲音的發揮底下,收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
九聲,要有鬆通的發聲管道,方可令每一聲都產生光彩圓潤音律。
如果發聲管道緊,聲音共鳴欠佳,當誦讀詩歌時候碰上字音之抑揚聲韻,很容易使勁地把聲音在咽喉之假聲區力衝,聽眾會為這一衝而打幾個冷震,因力衝之聲高而尖,是高尖爆破聲音,失去詩歌之昂揚藝術意韻。 好的高昂字音,不能光從咽喉上提,一定要聲音有「底」,所謂有「底」;即是有共鳴基礎,以供應聲音自然使用。
聲音發放自然,方可令人聽得舒服入耳,反之;牽強拉扯的聲音,只能發出渾濁不清,或亮尖而僵硬音質,這都表達不了詩詞文學的音樂美感。
聲音發放自然,不代表聲音軟而無力,這裡指;有力的聲音,一定要發自暢通無阻的發聲共鳴,對稱平衡的吐字器官。這些都俱備了,聲音發揮便自如了,因自如便聲聲充滿音樂之自然美。
(本文節錄自“談談笑笑-我手我寫心 2013年7月12日”版內
返回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