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通下達 |
周惠娟 |
歌唱上共鳴和下共鳴的接洽,以不高不低的音域,為上下音域的重要連接點。
有人會唱高音時較唱中音容易,其實中間音域是很重要的,中聲區唱得不夠自然圓潤,高聲區雖唱得容易,但音色音質因沒有中聲區的支援,出來的音色肯定不夠鬆通有緻,令人有拉扯上沖的感覺。
唱高音不能繞過中聲區,這樣的高音是尖而薄,而且沒有深度,高音是由中音接連而成,這樣的高音便有質感。
打好中聲區的發聲基礎,而後上進高音,再而下達低音,能夠把這三腔音域練就出來,歌唱便可上天下地,揮灑自如。
同樣;唱低音時,如果以為低就是把聲沉下,那就是壓著聲音而出,音色混濁沒聲音色彩,給人有喃喃濃濃語言不清之感。
低音其實依靠高音共鳴打開關道,如口腔內之咽喉要上下造成一個自然和略開闊之環境,上顎和下顎要處於打開狀態,即上顎略高抬,如屋之頂部,下顎如地基穩定而不壓迫咽喉及氣管。
唱低音時因上共鳴給予空間,低音可以有足夠發放之處。
聲音跟力學相通的,跟物理學亦互相近似。
唱低音的時候,要中聲區同時打開 ;低音方可達至厚、闊、圓、通。
低音區與高音區同時開啟,讓低音轉動有方位,這是我的練唱經驗。
(本文節錄自“談談笑笑-我手我寫心 2012年5月30日”版內
返回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