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探月之艺术辩论

周惠娟


七月份,香港电台第五台播出的艺术政策论坛节目,有论者谓香港画家的作品,在外国连三四流的画廊都不肖一顾。又谓:香港视艺作家只困于香港,未能将眼界打开,香港艺术家只局限于本土的创作,而没有往外国扩阔艺术视野。香港缺乏外国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是香港艺术政策缺憾。

听了这位先生的议论,才恍然大悟为什么香港艺术家拿不出有水准的作品,如果按照议论者所言是本土艺术家太缺乏人家西方的土壤,就算获得外国名家指点,仍旧作不出有国际水准的艺术品,是因缺少了外国艺评和外国艺术家「教路」之故。

看人家法国画家的画,有其法国的文化气息,德国画有其画家的思想脉络,美国的有美国人的呼吸和性格,他们能得到推崇和受到赞赏的因素是画里渗出艺术个性和国家文化。当我欣赏好的西方画时,同时亦去思索他们的艺术表达及其文化特质。

但香港的视艺作者,可曾思索自己的文化本质、创作方向,以及认识所谓「国际」的定位?说来也真荒谬,国际的意思,不知是谁下了规范,所谓有国际水准,就是西方公认的水准。又或者是中国人太缺乏自信,总觉得黄皮肤不及白皮肤好看,要把艺术创作介绍给西方社会,就非要往西方艺术线路走不可,怕人家不懂没有欣赏者。

虽然香港是华洋杂处的社会,还是很清楚的划清东西文化的不同性质,如果香港的中国人自认为国际味不够,而把头发染色了,把面由黄色漂成白色,还有日常生活的举止行为来一个国际「西方」化,是否西方人士会认为这样的中国人才是「国际」化人?

香港视艺作家,不从自己的文化源流作为创作条件,不认清「我是谁」,恐怕再请多几位世界顶级艺评家、艺术家过江授课,香港画家压根儿被外国人称赞一句,中国人真聪明,画得真像。其实「很像」只是等于临摹,临摹出来的东西,永远处于仆人位置,难登大雅之堂。

西方画派有其渊源深远的历史背景、民族情感背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西方画是西方人士的文化纪录,香港人学到他们的外层技法而无法触及其血脉相连的内因,这样的画何来有方向与思想定位?感情与意象之模糊不清是可以理解到的。

水中探月的艺术政策是舍本逐末,不切命题的做法。香港艺术家吸收别人的长处和技法是需要和有意义的,但不是洋为中用,或中为洋用,甚至是全部洋声洋气,因为骨子里依然是中,出来的作品是浅薄而欠深刻感情的。

现正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画展的美国画家卜锦辉(CREG BURNS),他曾学习中国墨画,对中国画的历史、风格、画法都有一定的钻研,但卜锦辉很了解自己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中国画家,因为缺乏了中国人体内的血液,但他吸纳了中国画的神韵与意境,而扩阔了艺术界限,这是卜锦辉的智慧和艺术自信与良知。

中国人什么时候抱着自己的心血作品,告诉西方人士如何去了解和欣赏中国人的艺术和文化,这就是中国艺术家立足「国际」的时候了。

原文载于香港联合报21-8-1994


返回主页

回艺评页首

欢迎与网主交流意见和心得欢迎交流您的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