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首届「中国音乐节」

周惠娟


首届「中国音乐节」,头炮节目是「气盖山河千古情」,由音乐总监石信之指挥。很多年前看过石氏的指挥,印象不算太好,觉得他模仿西方的形态近乎造作,今回再看竟有意外的惊喜。

站在指挥台的石信之,很有指挥形体魅力和统领气派,手起挥落干净利索,形神俱备,分寸有度,虽然西方味重,但与乐曲及演奏还算协调,而乐曲本身都是中西汇集的。

上半场大得胜,很热闹,很有山西民间的粗犷,可惜交响化之后没有了原来的素质和朴质,但因为石信之指挥实在有神采和临场吸引力,带起了现场观众情绪。

虽然石信之是非常欧洲学院派,但可以看出其对中国音乐、戏曲、工架等下过一些工夫。

「音画流水」,作曲者陈培勋,石信之拿不准中国艺术的线条美和中国式浪漫,几次出现了指挥空白场面,但因指挥形态美妙,相信不会容易被人察觉。而乐曲本身太刻意拟造中国诗书画的视听效果,音乐反为没有了音乐本身个性,变成音乐为突出某种艺术意象而丧失自己的独立艺术价值。

顾冠仁作的琵琶协奏曲「花木兰」,汤良兴的琵琶独奏部分音色??哑无光泽,没有琵琶弹拨揉吟拍按等等特式,不知是否由于乐曲进行的掣肘还是汤良兴在外国日久变成西方味日浓中国味日淡之故?幸而加奏一曲琵琶独奏曲,才显出其演奏功力和造诣,听起来比「花木兰协奏曲」舒服多了。

下半场「长城随想」,刘文金曲,音程纷乱,既有中国传统,也有现代音乐调性。西方的、中国的、现代的,甚么都有。可惜缺乏鱼水和谐互相呼应的音乐结合力,不过在音乐神韵来说倒有一股悲凉的长城历史诗味,可是音乐力度薄弱,内涵不足,指挥无所施其技,幸而黄安源的二胡有所补足。

最后是由刘文金、赵山作曲的「长恨歌」,作曲者音乐和标题颇具形象化和立体音乐味,在欣赏过程,没有预先读乐曲解说,每段落是代表甚么情节都给人听出来了。

「长恨歌」开首乐句颇有气势及史诗味,很多半音代表后宫荒唐颇有创意,仙乐飘飘处处闻有点儿敦煌味道,不过整个音乐是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斩体式的套用京剧中「西皮」原板素材,被人感觉较强烈的音乐里的中国戏曲味,很多乐句都是表达不出中国爱情味道及其神韵,它没有中国特有的含蓄、虚则实之的浪漫线条,而是西方的直截了当色彩鲜明但又极富罗曼蒂克。

听完这场音乐会,脑海不时生出一个问号,中国的诗、词、书法、国画、文学、哲学等都有其独特成就,但音乐在中国艺术领域似乎还未入流,何解?

整场音乐会,很用心地听作曲者的音乐言语,作曲家是否认为中国音乐是集中国所有艺术色彩?是否倚赖过多「它样」艺术作为音乐根基?如大自然的外表声响、高山流水、诗词书画的意境作为音色美好的据点?当然作曲家能有这些艺术修为是突出本身作品的最佳要素,但如果被这些众多艺术牵制,反为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独有本质和艺术代表价值,我不是作曲家,我不知作曲家的作曲心态,我只是从音乐去领略他们的音乐言语和思想。尤其是看到香港中乐团的演奏水准日趋成熟,更希望石信之给中国音乐和中乐作曲家带来新刺激。

原文载于香港联合报7-11-1993


返回主页

回艺评页首

欢迎与网主交流意见和心得欢迎交流您的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