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华丰演唱会说到香港作曲家的作品

周惠娟


歌唱家 黄华丰

九月份一连三场名为《男高音黄华丰难得演唱会,中国艺术歌曲及民歌之夜》,分别在九龙及新界三个不同地区之文娱厅演出。

香港人能够开一场个人声乐演出已非易事,一连三场完全以中国曲目为主题,不加任何花絮、花巧,诚诚恳恳,一首接一首地用心歌唱。这种不计较市场效应,以及大多数观众口味的艺术情操,可见本地艺术工作者之「多元」性质,既自主而且抱有自己的理想。

幸而有这批既执着又坚持的艺术家,中国艺术歌曲爱好者才不会无歌可听。相对来说,中国艺术歌曲如果没有演出机会,如何能培养到更多的观众?如何令这门艺术不断进步与求精?香港因地理环境使然,她汇聚中西方文化,无论言谈举止、起居饮食,都来一个全方位的亦中亦西,甚至日本的韩国的,连沙地亚拉伯的都举目可见。不过归根结柢,这地方还是中国人的社会,中文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占了大半数,然而在这艺术多元化的华人社会,竟然「难得」听到一场大型的以中国诗词谱曲的音乐会,这次音乐会;也算得上是香港艺术乐坛少见的盛事。怪不得黄华丰把演唱会冠以「难得」两字了。

黄氏的声乐基础,是建立于欧洲学院派,受欧洲艺术歌曲影响很深。所以他的演唱风格、他的发声方法、情感表达及歌曲色彩,在在流露出欧洲艺术歌曲味道,可喜的是,令人听得舒服,不会犯上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之弊。 
举一首当日的曲目作例子:
「浣溪沙」是胡然作曲,晏殊词(宋代名词家)。胡然是早期作曲家,吸纳西方作曲法为中国文学作品谱曲。全曲主音是中国弹拨音乐的调儿,而钢琴则采用西方的伴奏音乐方式作曲,若从主音着眼,可以发挥唱腔,以及词中画意,不过与钢琴之行云流水旋律就格格不入。

黄华丰唱出诗与音乐之谐和美及流畅感。缺点,没有突出古诗词之内涵及语言感染力。

从黄氏所选的曲目,可谓野心不少,打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现代诗的作品、各地民歌,以至新派作品共七组歌曲,整场音乐会,可以说首首听来优美悦耳,唯个别独特的歌曲性格未能突出。

以黄氏富有西方之艺术歌唱之声调来演绎直接、奔放、平实的地方民谣,被人觉得离歌曲很远,多了些油滑味。

无可否认,黄华丰对各组歌曲都下了不少苦功,他的音质优雅抒情,唯中声区不够宽厚,所以唱到激情处缺乏「火与力」。

很欣赏黄氏选唱一些香港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一直以来歌唱家都选用一些长久为人熟悉之曲目,因此很多时候不用猜想,已知道会听到那几首歌曲,这样对香港的声乐发展非常不利,亦阻碍了她的进步。

四首现代作曲家按演出序列为吴俊凯、黄育义、曾叶发、许翔威的作品。

四位作曲家,只有许翔威谱台湾现代诗人郑愁予的《偈》,其余都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古今时代有所不同。

吴俊凯以无调性的作曲手法,意图勾画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萧条冷落心境,而后以传统作曲乐句结束《一剪梅》的━━“却上心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冷艳清奇,在当时男权社会竟然可以占了一席大词家之位置,其词除了有女性之敏锐纤细,同时也包藏了「力」与「激情」。

吴的音乐有意境但太简单,未能深入词中神髓,吴的作曲手法与前辈作曲家林声翕的作风相近,曲与词一气呵成,不重复句子,这样对词可保其完整性。唯作曲者须要更有说服力去谱写及发掘词中「乐意」。

黄育义曲《声声慢》也是以现代作曲法写成的作品,从音乐与词的角度来评,它的色泽明亮了些,没有给人感受李清照沉郁难舒,以及爱情哀伤,反为有点「为赋新曲强说愁」之况味。

《如梦令》曾叶发曲,他是用传统作曲与现代作曲法交替而成。全个作品有说话感,当歌者开腔,音乐与词,彷佛边唱边聆听李清照的心语,是四个现代声乐作品最有系统、最完整的乐章,然而,遗憾的是:美则美矣,可惜乐章没有发展,并且过于重复「哀愁」,没有李清照深感人生幻变,却又痴情难去的内在凝聚力。黄氏唱来颇有味道,可惜没有把乐曲再度创作。

《偈》许翔威曲,是黄氏在现代作品中唱得最有「迫力」,最具立体感的一首乐曲。音乐一出便带出魅力。很长的前奏像要把人领入郑愁予词中境界,也许这不是词人的乐土,但听众一定会留神这刻的「万千引力」,不再流浪了,是诗的开首句,最后是━━“这土地我一方来,将八方离去

黄氏处理这首作品,相信是用心经营一番。呼吸、上下滑音、长短句,都是有艺术目的而为之。

音乐也很特别,令人耳目一新,以他富有书卷味的声调,呐喊出对生命之未解与迷惑。许氏的乐曲造句,突出了词中抽象与意象的描绘,另有一番苍劲古朴之力与神韵,一虚一实,颇有空间立体感,只是有许多重复乐句和虚拟音色,会使人觉得乐曲不完整。

值得赞赏的是钢琴伴奏黄伟荣,整场音乐会他以娴熟的技巧以及对乐章之了解,且没有喧宾夺主,非常恰如其份的发挥伴奏的重要位置,美中不足是太约束自己,要是在钢琴某些地方放多一点胆,奔放一点,当会与演唱者擦出一呼一应的乐曲光泽。

香港是一处特殊的地方,有点像中国的瑞兽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四不像的动物,却又自成一格,香港有她的活力,有她的动力,更有她非一般性的凝聚力,有时香港颇与万花筒相似,变幻、璀璨。

文化与土壤,两者互为影响,甚么土壤开甚么的花朵。香港作曲家的作品,是否也因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分别出风格与创作方向?

踏入21世纪,我希望香港除了以商贸知名,其文化亦应同步前进,香港的成长有其独特因素,文化艺术也因地缘关系与中国大陆相比,显得有些自成一格。

论述香港文化艺术,如果没有深入观察本地色彩与思想习性,很难准确地分析她的行为与价值。我刻意重点评论这几首现代音乐作品,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原文载于《乐友》第82 12-2001


返回主页

回艺评页首

欢迎与网主交流意见和心得欢迎交流您的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