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藝術的魅力

周惠娟


「遊園驚夢」梅蘭芳飾杜麗娘

看梅蘭芳年輕時的舞台造型照片,禁不住衝口而出──了不起的審美觸覺,真大藝術家也。

今年是梅蘭芳一百週年紀念,此地有他的摯友八十高齡京曲名票包幼蝶帶領其學生演出兩場梅派折子戲和兩次講座,梅蘭芳所創造的梅派京劇藝術未能有系統的作出研究討論和推介,實在是藝術界和學術界的遺漏和損失。

跟包幼蝶老師學習了一段時期京曲,開始感覺到梅蘭芳的藝術涉獵層面豐富,細緻有生趣的表演方式和層疊推進的舞台魅力,和他取眾多藝術之長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梅蘭芳九歲開始學習京劇「青衣」,十一歲登台,十四歲(一九○七年)搭「喜連成」科班演出,一九一二年之後,他一面學習傳統,一面努力革新,曾編演了時裝戲和古裝新劇,並創造了京劇「旦行」的表演藝術流派「梅派」。

能成為京劇藝術的一代宗師,梅蘭芳具備了文學、音樂、舞蹈、書法、國畫、武術等修為並且吸納別的國家的表演長處。他博古通今,有不凡的氣質和氣節以及對藝術高度的感知和感覺能力。在抗日期間,梅蘭芳在上海蓄鬚輟演,為了生活,他以繪畫自給,直至抗戰勝利,重返舞台。

在他總結自己的表演藝術文章,字裡行間跳躍出一位晶瑩的藝術家的心靈,就如他的表演藝術,不是誇大取寵式的,是有感情、有深度、對藝術醉心和獻身精神的,其所表現的胸襟見識,足以令後學作為寶貴借鑑。

曾經一再思索,甚麼是梅派藝術?他的藝術特點和焦點在那裡?經過一番探究工夫,總算感覺了些其精神之所在,也許可作一點粗略概括──

梅派藝術是嚴格的審美判斷,它所包含的是服飾美、唱腔美、身段美、表演美、舞台氣氛和布局的整體美。

焦點是將所有的旦角人情化、感情化、理性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人物。而特點是反覆把戲中人物試煉成為具有藝術觀賞價值,以及發揮角式感染力和表演魅力。

藝術家如果滿腦子密謀成名成家,其所表現的行徑必然是怪異、媚俗的。梅蘭芳的偉大是對藝術全情投入,並且有入虎穴得虎子的探索、毅力和氣魄。他欣賞不同的表演派別,並吸納他人之所長,他說:「我提倡崑曲的動機有兩點:一、崑曲具有中國戲曲的優良傳統,尤其是歌舞並重,二、有許多老前輩們對崑曲的衰落失傳認為是戲曲的一種極大損失。」又說:「我從演青衣、閨門旦,進展到演貼旦、刀馬旦、排演時裝戲、學習崑曲這幾個時期,在表演藝術上,比以前已經豐富多了,我就在這基礎上,大膽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

因為對藝術的膽大心細和對藝術的尊重,結果梅派藝術起了彩色斑斕的表演成就。

梅蘭芳(後)

讀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面對照他的人物劇照,一方面哼幾句京調,我像上了一次覆一次的藝術與創作課程。大家風範,除了高超技藝,同時需擁有氣度,敏銳的事物悟性和倡導精神。

梅蘭芳眼見自辛亥革命以後,只重唱的青衣戲已經不能滿足觀眾要求,於是參考不同流派的表演藝術,把身段、表演和武術也相應納入京戲的規範。如霸王別姬的劍舞,是把京劇「鴻門宴」和群英會的舞劍,還有「賣馬當」的舞舞蹈加以提煉變化,同時吸取武術中的劍法匯合編制而成的。

梅蘭芳在他藝術有生之年恆久貫徹──邊學邊演邊變通的宗旨,同時自國畫、書法、詩歌、文學等取得靈感。他說:「麻姑獻壽」的袖舞,是從成語「長袖善舞」中體會出來的。古代有一種以袖子為主的舞蹈,而根據旦角的手袖動作研究出這種袖舞。

這使我感慨現代一些藝術改革者的「脫水」式大刀闊斧手法和一些不學無術的創新者,結果是左改右改,左創新右創新,恐怕連青春都浪費了。

梅蘭芳塑造旦角的成功,除了表演藝術精湛優美之外,最要緊是掌準了女性的神韻和意態美,看了他一幀二十多歲時拍下的游園驚夢女主角杜麗娘劇照,那種不可方物的美麗造像,還不足以令我心弦緊扣。擊我心是那份眉目及面部神韻,脫俗而多情,舉手投足間悠悠體現出中國女性的扶風飄逸形態。

如果不是下了一定的人物揣摩工夫和配以學養修為,梅蘭芳的杜麗娘只是美女一名而已。

從「梅蘭芳」的札記和包幼蝶的口述,他是一位真正具備了藝術良知的苦行者。對藝術推動改良作出客觀而有見地的實際行動,這一切除了天份還有賴於勤奮好學。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可以具勢利心大言改革提升,只有用純樸真切的態度去感覺藝術的進退取捨,並且以欣賞之心靈把好的藝術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包幼蝶說梅蘭芳的改革是京劇表演藝術的偉大延續,我亦有此同感。

原文載於香港聯合報24-4-1994


其他有關連結:

訪包幼蝶、京劇發燒友毛俊輝

返回主頁

回藝評頁首

歡迎與網主交流意見和心得歡迎交流您的藝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