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詞《雨霖鈴》的聲音色彩

周惠娟


 

朗誦古詩詞比朗誦現代詩歌難,現代詩歌或散文,因為有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和接近我們生活的文字節奏。

古詩詞,就很不同了,在一個句子裡,可能包含多樣的藝術意境,例如宋代大詞家柳永寫的名詞《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湮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情、景、意,都寫得文思高絕,內藏無限畫意和水墨色彩、濃淡的情思交錯、忽強忽弱的詞采,和出變化多端的音樂意韻。

朗誦時,開頭三句切忌把感情放盡,聲音的運用最好略帶些疏離語調,但要小心不能夠讓感情流於淺薄。淡淡的道出眼前景物,把觀眾帶入柳永觸景神傷的心態。

第二節,「都門帳飲無緒......竟無語凝噎。」

這裡開始全情投入,原因詞人的無奈、悲愴、別離在即,和欲語無言欲哭無淚之心,都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因此聲音要渾厚一點,朗誦節奏鬆緊輕重在乎句與句之間之迫切連接,要先急後略慢,以此擬造出迫切之情,和它的感染力。

然後,「念去去千里湮波......楊柳岸,曉風殘月。」

聲音不快不慢,再轉弱聲,而達到無限悵網的情緒。因慢節奏最能勾起別人感情的共鳴,再者,這段文字開始是用「念」來起句,「念」是有著無限追思的意味。

最後四句,聲音有意無意地揚起,以萬般無奈的語氣去問去訴說......跟著以輕聲低吟--「更與何人說?」

換言之,這四句要把它唸得絲絲入扣,語氣要揚起,但不要有吶喊的味道,是用迫切而有力的音色,最後弱聲漸慢來結束《雨霖鈴》。

原文載於教協《生活閑情》版  2003年1月


返回主頁

本頁首(演講 朗誦 聲線藝術)

演講偶拾

歡迎向網主發問或留言歡迎與網主交流意見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