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娟談聲線護理


從電話筒中傳來一陣圓潤和悅耳的聲音,我知道這是我要找的人了──周惠娟,她在女青年會主持全港首創的教師聲線護理班。

聲線護理,這真是一個很新的課題,周惠娟憑著她對聲樂、運動和醫理方面的研究,今年三月間與女青抱著「試試反映」來開辦這個班後,得到的反映卻是令人興奮的,目前這個聲線護理班,已由教師的對象,觸及公關行業,甚至「演講聲線訓練班」、「各行各業聲線訓練班」。較早時,旅遊協會也邀請了周惠娟為該會的機場訪問員,演講了兩堂。這次訪問相約在窩打老道女青年會進行。周惠娟年紀很輕,她談聲線訓練班的孕育過程,至誕生,這樣令人鼓舞的反映,筆者所感受到的,就好像在她面前已展開了一條摸索出來的路,而這條路是愈走愈廣,她充滿了信心。三月以來,迄今教師的聲線訓練班已舉辦過了十五班,近三百位教師接受過這個課程,新班還在陸續開鑼。周惠娟談聲線護理,她說,「大部份人的聲線都是不合職業用的。一般人談話,都是用喉嚨發聲;在課堂上,一樣只是用喉嚨發聲,若不曉得有規律呼吸的話,教書日子一久,問題就會漸漸滋生,導致聲帶勞損,聲帶發炎,聲帶變厚、充血水腫,生聲帶息肉、小結等……」

她說,其實我們不單是用喉嚨發聲,還要配合所有的共嗚,包括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和腹腔共鳴。只是我們愈來愈習慣耳語式的談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太近,電話粥煲得多,人們愈來愈習慣了從喉嚨發出喁喁之聲,因此我們職業上用聲時,要更好保護聲線,便要掌握好這所有的共鳴。周惠娟的學生,大部份是在職教師之外,也有在教育學院讀書的準教師,他們在派出去實習已犯了聲帶受損的問題了,這豈不是註定不能吃這行飯了?周惠娟連忙說:「不用轉行。一般人後天都可以練得到這個共鳴的,除非是身體或者聲帶形狀十分不適合。」學生中還有一位準神父,教堂的氣氛是嚴肅中又有莊重,神父長時間頌讀經文,聲帶易受損也是他們的職業病。還有一位核子系碩士,鑲了十多年的牙托壞事,年前才知牙托太低,沒有弧度,影響發聲,這些日子來學習護理聲線。也有一位的士司機。看來這是個別的問題,不作算職業病。

周惠娟的聲線訓練班,第一堂學員要交出他們的聲帶履歷,然後周惠娟與學員逐一進行一次錄音的訪問,她說,在這些交談中,她細聽對方的發聲位置,言語形式,肌肉震動,掌握到這些資料,透過錄音帶,學員又可以互相研究。她說,其實我們用喉嚨發聲,也只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言語愈來愈平板,較乏味的環境中,慢慢固定了下來。試試看小孩子的發聲,他們是有共鳴的。當然,如果從藝術角度要求。這個共鳴需要加工。廣東話這個方言也可能是一個影響共鳴的因素。周惠娟說,譬如廣東話中沒有捲舌音,這個捲舌音上唇發聲,它可以帶出共鳴。周惠娟的父親是一個藝術愛好者,周惠娟自小受到薰陶,她學聲樂,也愛舞蹈,在舞蹈運動的過程中,她深察了運動與練聲練氣的原理,她又喜歡鑽探一下醫理,由此,她發覺到聲樂訓練的課程與五官科有很大關係。周惠娟由聲樂及至發展對言語的興趣,她對自己這個發展並不感到奇怪,她說,唱歌和言語之間應可找到共通點。周惠娟每天練聲三小時,歌聲由廿一樓下傳至九樓,初時收來不少投訴。

訪問:黎小媛

原文載於大公報17-6-1987


返回主頁

本頁首

歡迎向網主發問或留言歡迎與網主交流意見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