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共鳴佈局 |
周惠娟 |
歌唱發聲問題,一直困擾不少愛唱歌人士。
學了兩年聲樂的婦人說:「我唱歌時,總是上氣不接下氣。」
「聽出你是有底聲的,應該可以一口氣唱完一個句子,可否唱給我聽聽。」我答
她略聳雙肩,然後用鼻和喉作一個深吸氣,跟著把聲音往鼻裡推,聲音沒有站穩中聲區的胸腔共鳴,已經是聲從咽喉弱出,聲弱氣亦淺,聲音沒有從胸而出,也就沒有空間給予聲音有翻騰流過的位置。
換氣和吸氣,習慣抬胸聳肩,這樣子會把肺腔壓迫,喉嚨氣管相應收窄,如此索喉式吸氣,氣息短而迫促,唱不了整句,便缺氣缺氧。
未能從胸腔送聲,而把發聲焦點放在鼻咽,聲音肯定出自咽喉的假聲區,用這方式發聲,聲音底子厚的,會發出亮麗清尖的歌聲,原因是頭聲與口腔共鳴,引動了胸肺的共鳴承托,雖然歌者沒有把歌聲刻意自胸腔引動,但歌者講話聲音都是從胸從肺,很多出色的民族唱法歌者,雖然胸聲用得不多,他們都擁有一定底聲,否則,不可能發出尖而清亮的歌聲。
反之;聲音淺窄,歌唱時用假聲和強調從鼻咽發音,這可容易唱傷聲帶,聲音既不亮亦不清,因為缺乏自然的底聲作為承托。
再說學了兩年聲樂的婦人,她雖有底聲,但日常講話沒有充分發揮胸聲,她常以虛聲講話。
平日胸聲時常用之則順,不用則失去彈性,當婦人歌唱時,胸腔發揮不到作用,光靠上共鳴,聲音是僵硬無力的。
婦人請我帶她唱幾句小歌,我就用兒歌作導唱。
兒歌令婦人心情舒適自然,聲音因不受歌詞影響,心裡沒有波動,沒有為情節而做聲,對引導聲音出落自然,有一定作用。
首先;我帶出她的胸腔共鳴,跟著請她講話亦需從中聲區。講順了,開始歌聲從胸發放。
「不許太刻意,望著我的指揮,不要想怎樣把歌唱得美妙,放開心懷,一二三,由肺部放出第一聲……」我說
她說想不到可以毋用急吸急呼地唱歌,氣比平時耐用,聲音亦覺舒服。
我回答:「這是歌唱有底聲,有底聲就有底氣。歌唱用上胸肺,肺活量相應擴大,先把聲音唱通、唱開、唱穩、唱順,才追求歌聲美妙!」
對於歌唱時,把用聲焦點放在鼻咽,其實有對亦有錯。
歌唱聲音條件好,聲音基礎厚實,要追求歌唱輕重濃淡,長短有緻,圓潤貫通,那就要把頭腔共鳴,胸腔共鳴連接得如魚得水,頭腔共鳴包括咽喉與鼻咽以及頭顱骨架。
胸腔共鳴要與頭腔連接,不是說可以便可以,要根據各人的發音生態,和心理條件,能夠把這兩個聲區連結自如,歌唱時需細味鼻咽與咽喉之配合,成為胸肺共鳴上下對稱的發聲伙伴。
如果歌者聲音基礎不紮實,即共鳴與共鳴分佈不平衡,在歌唱時把發聲焦點放在鼻子,這樣會犯了聲質偏差,歌唱時出現太多鼻音毛病。
(本文節錄自“談談笑笑-我手我寫心 2010年6月28日”版內
返回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