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情意结

周惠娟


还有三年便是九七年了,香港这块福地是否依然福泽绵绵?是否继续繁荣安定?这倒要看中国及香港人的气数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了迎接九七,此地风流人物倾巢而出,政坛盛事,有人咧嘴而笑,有人以手拭泪。也许香港人一向享受到传媒自由,安坐家中便可从电视得窥天下事。政治把戏,除非表演有更高的专业水准,否则只落得被人作为茶余谈话笑柄。

在香港谈政治玩政治,一向都是英国人的事儿。香港生的经济奇才,缺的是政治英才,欲听煮酒论英雄之伟论,恐怕只能在舞台剧里寻,香港缺乏培养政治家的土壤。

也许是生于斯,到底何谓香港人?若言大陆是母亲大地,那么手持英国护照,或从小在香港长大的人,怎样去看待自己?

就作一个比喻,香港人的父亲是港英政府,??母是中国大陆,父亲当年以强抢妇女的手段,硬要败军之国割舍膝下幼女 为妾,当时这位姑娘又瘦又弱,她的「二世祖」父母并不把她放在眼里,更不会料到贵为皇妃的香港,是现在的东方之珠,于是轻轻的大笔一挥,香港便是英国的属地。

一恍眼间便是百年光景,香港这位得宠的英国爱妾,既旺夫又益子,后来更得到大陆从旁监管,不时摇旗呐喊助威,使一向飞扬跋扈的丈夫,行为及脾气受到一些抑制及阻吓。

丈夫与爱妾因相对日久,不知不觉种下了感情,郄碍于小妾原籍中国,港英政府这位有谋略的丈夫,为了保障子孙同化与驯服,施行学校奴化教育,是最佳的人性定型剂。

香港是奇地,香港人是奇人。既可容内,又能纳外。香港是我很多外国朋友公认最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有能者有机会,各行各路,各得其所。

曾经说香港是种出金钱的福地,可是人的生存价值就显得过于低调,有人说香港仍是文化沙漠,没有艺术品味,没有高瞻远瞩的胸怀。再想深一层,香港也真奇妙,真正懂艺术的人少,但附会的很多,每年香港艺术节上座率之高,与市政局举办的文学艺术讲座的小猫十来只,是一个极端的对比,话虽如此,香港人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CD,以及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书籍,可以看到各类水准的电影,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一流表演。可惜那位英国人的父亲并没有打算培养有质素的混血儿女。

香港人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制度是英国人泡制的。这群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从小便习惯了模型学习方式,适应了填鸭式文化,也不觉得被人奴化了。英国人父亲虽然制肘学术思想,可是他却给予孩子可以见识世界的自由。

香港既是英国的爱妾,长久以来深得为妾之道,亦协助其夫培养了大量港英人才,香港人手段圆滑、委婉、八面玲珑。拼抟赚钱,尽量享受眼前光景。

香港人的父母却是顾家的孝子孝女,英国很看重这块殖民地,大陆也幸得这位女儿替她打开经济改革之门,可是天长地久终有尽,父母将要离异了,一夜夫妻百日恩,这句话儿是中国人说的,英国人的大英百科全书没有纳入这条律例。尽管香港嚷着要跟父亲返老家,可是通常小妾的子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倒是中国人另一句名言: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此话放在英国一样合用。

香港人醒觉居英权无望了,突然珍惜此地的种种优点,文化自由、艺术自由、言论自由、来往自由……然而如何去保持这份自由,这是众人之事。有些人未到九七,已先行事事小心,有人瞒着良心,忘记历史,忘记教训,有些人率先附和大气候,其实也是另类政治恐惧心态。

害怕与恐惧是人之大敌,如果中国人能够放胆一点,正气一点,站得高一点,中国人的历史一定写上新的一页,五十年不变其实是一首灰色的调子,中国政制不稳,再多五十年不变也属枉然,这是泥土与生物的道理。

原文载于联合报1994年

 


| 返回主页 | 散文小说页首 |

欢迎与网主交流意见和心得欢迎到交流站与网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