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情意結 |
周惠娟 |
還有三年便是九七年了,香港這塊福地是否依然福澤綿綿?是否繼續繁榮安定?這倒要看中國及香港人的氣數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為了迎接九七,此地風流人物傾巢而出,政壇盛事,有人咧嘴而笑,有人以手拭淚。也許香港人一向享受到傳媒自由,安坐家中便可從電視得窺天下事。政治把戲,除非表演有更高的專業水準,否則只落得被人作為茶餘談話笑柄。 在香港談政治玩政治,一向都是英國人的事兒。香港生的經濟奇才,缺的是政治英才,欲聽煮酒論英雄之偉論,恐怕只能在舞台劇裡尋,香港缺乏培養政治家的土壤。 也許是生於斯,到底何謂香港人?若言大陸是母親大地,那麼手持英國護照,或從小在香港長大的人,怎樣去看待自己? 就作一個比喻,香港人的父親是港英政府,袓母是中國大陸,父親當年以強搶婦女的手段,硬要敗軍之國割捨膝下幼女 為妾,當時這位姑娘又瘦又弱,她的「二世祖」父母並不把她放在眼裡,更不會料到貴為皇妃的香港,是現在的東方之珠,於是輕輕的大筆一揮,香港便是英國的屬地。 一恍眼間便是百年光景,香港這位得寵的英國愛妾,既旺夫又益子,後來更得到大陸從旁監管,不時搖旗吶喊助威,使一向飛揚跋扈的丈夫,行為及脾氣受到一些抑制及阻嚇。 丈夫與愛妾因相對日久,不知不覺種下了感情,郤礙於小妾原籍中國,港英政府這位有謀略的丈夫,為了保障子孫同化與馴服,施行學校奴化教育,是最佳的人性定型劑。 香港是奇地,香港人是奇人。既可容內,又能納外。香港是我很多外國朋友公認最沒有種族歧視的地方,有能者有機會,各行各路,各得其所。 曾經說香港是種出金錢的福地,可是人的生存價值就顯得過於低調,有人說香港仍是文化沙漠,沒有藝術品味,沒有高瞻遠矚的胸懷。再想深一層,香港也真奇妙,真正懂藝術的人少,但附會的很多,每年香港藝術節上座率之高,與市政局舉辦的文學藝術講座的小貓十來隻,是一個極端的對比,話雖如此,香港人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CD,以及高水準的文化藝術書籍,可以看到各類水準的電影,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一流表演。可惜那位英國人的父親並沒有打算培養有質素的混血兒女。 香港人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制度是英國人泡製的。這群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便習慣了模型學習方式,適應了填鴨式文化,也不覺得被人奴化了。英國人父親雖然制肘學術思想,可是他卻給予孩子可以見識世界的自由。 香港既是英國的愛妾,長久以來深得為妾之道,亦協助其夫培養了大量港英人才,香港人手段圓滑、委婉、八面玲瓏。拼摶賺錢,盡量享受眼前光景。 香港人的父母卻是顧家的孝子孝女,英國很看重這塊殖民地,大陸也幸得這位女兒替她打開經濟改革之門,可是天長地久終有盡,父母將要離異了,一夜夫妻百日恩,這句話兒是中國人說的,英國人的大英百科全書沒有納入這條律例。儘管香港嚷著要跟父親返老家,可是通常小妾的子女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倒是中國人另一句名言: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此話放在英國一樣合用。 香港人醒覺居英權無望了,突然珍惜此地的種種優點,文化自由、藝術自由、言論自由、來往自由……然而如何去保持這份自由,這是眾人之事。有些人未到九七,已先行事事小心,有人瞞著良心,忘記歷史,忘記教訓,有些人率先附和大氣候,其實也是另類政治恐懼心態。 害怕與恐懼是人之大敵,如果中國人能夠放膽一點,正氣一點,站得高一點,中國人的歷史一定寫上新的一頁,五十年不變其實是一首灰色的調子,中國政制不穩,再多五十年不變也屬枉然,這是泥土與生物的道理。 原文載於聯合報199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