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之六)── 母語教學 |
周惠娟 |
|
|
||
母語教學是九七回歸後的教育改革,它引起社會鼓噪和學界的混亂,是政府始料所不及。 母語教學的理念是對的,它針對香港人的中文水平日漸低落,和面對中國十三億人口的言語統一溝通。 問題出現在改革來得太過“一刀切”,制定教育政策者忽略了香港人的心理和生活習慣。 香港被英國百年統治之下,已經適應了香港式的英治文化,它並不代表英國的教育方向,亦缺乏大英帝國的優秀教育政策,加上居港者大部份是中國人,換言之要香港「全英化」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全英化」,那麼中國化一點點,如此下來就是今日的香港文化兩頭不到岸(指中文及英文)的局面。 文化低落有時亦和經濟發達息息相關,所謂家窮出孝子,人窮勤讀書。出生在安定家庭,要甚麼便有甚麼,很自然地以為可以不用耕耘也有收穫。 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都出現了語文表達能力下降的現象,所不同者,香港的教學是填鴨式,無論文、史、哲、數理化等,都只是點到即止。在塘水滾塘魚的教育模式成長之香港人,今日的事實,其實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政府97後馬上來一招,母語教學,港人在97前連夜排隊拿一個有英國氣息的BNO護照,為的是怕香港變成大陸化,其實是怕昔日文革和清算的歷史經驗。 當政府要母語教育,連平日提起讀英文頭痛的父母及子女都怕得以為不用英文教學那有出頭之日的恐懼心態。(縱使明白子女在堂上常聽不懂用英文講課)此外,港人誤解以母語教學,便令孩子喪失英語學習機會。如果教統局打出雙語教學,是否會好一點? 可能亦會在日後被人責罵;“看這些大官員,明知大陸已非無產階級又紅又專吃大鑊飯時代,為甚麼不早一些把我們香人的普通話和中文水準提高?害得我們比不上英、美、法、德的一些打入大陸市場高級白領,他們竟然能講中文……況且,如果港人中文好,對英語理解會更得心應手,香港政府太豈有此理事!!!”。 香港人的可愛是不愛轉彎抹角,有幸當上港府官員,倒要珍惜這個黃金機會,正所謂真金不怕洪爐火,能接受到港人的考驗,馬上變身為智仁勇之大政治家或香港精英。 (本文節錄自“談談笑笑-我手我寫心 2003年2月26日”版內 圖片來自"教育制度檢討:教育改革建議"一書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