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气息的深圳特区 |
周惠娟 |
深圳是一个快速成长的经济特区,列为中国大陆商业城市的模范。在邓小平打出经济开放政策口号的短短十年内,由一个落后的市镇蜕变为邻近香港的商业都市。市内现代化建筑如商业中心、大酒店、商场、住宅楼宇等,意味着一股活跃的经济动力。 市民生活水准之高应列为大陆之冠,娱乐场所如:酒楼、歌厅、卡拉OK、酒吧、哥尔夫球场等。总而言之,凡资本主义国家有的享乐地方,在深圳也逐步拥有。可惜,那里却给我有种干涸的感觉,直觉和视觉上,深圳是一个暴发城市。在那里我不愿意在街上溜达,周遭环境抢钱味很浓,街上烟尘滚滚,树木甚少,往来的行人形形式式来自不同的省份,有人称之为「过江龙凤」。 深圳真的像一个驿站,一个供人得到机会赚钱的驿站,人们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便返回老家。 在上海虽然人口很多,很多建设不如深圳,交通亦非常混乱,但是每当漫步街头,我呼吸到一分不经意的文化气息。人们的衣饰打扮虽然没有深圳的多姿多彩,但分寸有度搭配得宜,谈笑自然有礼,就算偶尔迎面而来的骑脚踏车的男女,他们举手投足有份教养的形态。尤其四十岁之内的上海人,少了老一辈的海派味,却多了一分自然,但又承接了上一代的讲究传统。 有时文化气息不一定凭藉画廊、剧院、博物馆和音乐厅来标榜,人的内在素养亦可为环境凝聚出文化气氛,这是人的无形动力。 深圳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各类精英云集,从商从政者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亦有不少教授学者艺术家来到这里,就算是红灯区的小姐,不少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但就缺乏和制造不出文化味来,有的是抢钱味。当然抢钱有合法的和非法的,非法的如打荷包,端的是艺高胆大,笔者也是其中受害者。地点:罗湖交通楼,时间:光天白日,环境:有警察看守。半非法的,明抢暗盗。合法的,抓准时机赚其大钱。其拚搏精神与香港比较,香港人就斯文得多了,深圳的中国人则痕迹尽显,声大夹恶。 就这问题跟一位深圳朋友谈及,奇怪深圳竟是一个有经济但没有文化的特区?可是经朋友一席话,我开始有点体会,深圳原是一个很穷的市镇,这里的居民俗称土着。突然一夜间由丫环变了小姐,是由于靠近香港,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及政治条件,一切都是异数。 深圳彷如理想的移民地,或淘金园,政府要大力发展这地方的经济,各地涌来的精英及劳工,目的是找机会赚钱,他们没有归属感,是流动的人物、人才和人力。 这使我想起本月初深圳的士司机罢工事件,之前,我在深圳乘坐的士回办事处,那位的士司机很有礼貌,没有投诉我的路程近,我当时舒了口气。对他说像这样公平的司机,在深圳确属罕见,他们都是凶凶的开天杀价,还埋怨路途太近。他告诉我,他们亦有难言之处,因的士老板不断加租,为了这件事,他们正准备罢工,要我在三号不要来深圳。 其是恶性循环;起初的士司机老是向香港及外来乘客开天杀价,那些的士老板们看在眼内,那有嫌钱多之理,反正又没有明文规定不准加价。 也许那里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目的」城市,可以让人们多达到目的是好事,中国人亦穷得太久了,赚钱是当前急务。 我对那位深圳朋友说,虽然如此,深圳政府可以把眼光和目标推高一点和远一点,就是将一个开始有规模的经济特区同时发展文化和提高该地的气质。 朋友只是说还是先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现时迫切要走的路。突然我醒觉到中国大陆现时仍没有可以给文化艺术自由的气候和土壤,朋友的见解是慢慢来,中国大陆病得太久了,需要一步一步让它健康起来,一下子要求太多是会出乱子的。我无言,也许在全面经济挂帅底下会衍生另一种新的程序和文化气候。我默默祝福! 原文载于香港联合报20-3-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