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辭

 
作者:陶潛  粵語誦讀:周惠娟
 

17-11-2021

按左邊三角形播放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晞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按語】   〈歸去來辭〉寫於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405年),陶淵明時年四十一歲。前有序文,說明此番出任彭澤縣令的理由,以及為何任職八十餘天便辭官而去。如此率性而為,無論是序言還是正文的語氣,皆樸素而真誠,將隱居後的田園生活,寫得淡雅甜美。此文歷來受到大家的喜愛,為淵明最知名的文章,宋代歐陽修更直言:「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給予此文極高的評價。
「質性自然」是詩人明確說出的辭官原因:「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皆是為此而發,說明一切理由皆繫於「心」。然而詩人辭官,除了天性喜好大自然外,尚有另一層不願明說的隱情。「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以往,不少人認為這只是詩人的推托之詞,但此事亦為掛冠歸去的觸發點。由於妹喪發生的時間,稍早於辭官之前,所以不可以輕忽此事對詩人的影響,更可從中看到詩人辭官前後的情緒和想法。他在〈祭程氏妹文〉中寫道:「我聞為善,慶自己蹈,彼蒼何偏,而不斯報。」感嘆上天並不會為好人伸張正義,如同他在〈感士不遇賦〉中亦言,世道淪喪,上天卻又對此置若罔聞,毫無一個公平與正義的裁罰,更讓詩人絕念灰心,於是他發出與世訣絕的呼喊:「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從此隱居,不再出仕。
既然此篇是詩人為斷絕仕途之念而作,那麼回到出仕的當初,又是為何而仕呢?主要還是不脫經濟的考量,如同序言:「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但即便如此,詩人最後還是寧願回到「缾無儲粟」的躬耕生活,只為了「不愧對平生之志」,明知道自己的選擇可能有怎樣的結果,詩人還是毅然回到他嚮往已久的田園,此處既是他的故鄉,又是他將在未來寄存理想的地方。因此全文洋溢著歡欣怡悅之情。他「載欣載奔」地奔回家中,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且一進到屋內,就見「有酒盈節」,立刻「引壺觴以自酌」,為家裡的情況感到滿意。繼之是他暌違已久的田園,詩人將田園視為人生最好的歸處,他「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親自下田躬耕,期盼能達到「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耕讀生活。
然而「田園」是一個必須不斷靠勞動來辛勤維持,以與自然達到平衡共存的場所。詩人忽略自然界現實的一面,單方面抱持「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樂觀想法。儘管他在句末寫下:「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曠達之句,但詩人終究只做到了一半。除了看淡生死之外,隨著自然對他的逼迫,日後的多篇作品,都顯露出對上天的懷疑。儘管如此,歸隱之初,陶淵明所喊出的那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終將在世人的心中迴盪。
註:按語出自www.trend.org/column/artical/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