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算是──定力而非努力 |
周惠娟 |
坐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總給我有台上台下非常疏離的感覺。二十八日聽「舒爾茨」與「弗拉德」的維也納琴笛之夜,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
當晚我提早入場,坐位有些混亂,原來樓上觀眾全部都安排到樓下,並可自由選擇坐位,觀眾人數不足五成,有人替即將出場的演奏家難過,看來當晚來聽音樂的都是知音人。
我雖然也有一點擔心,但哪一位藝術家沒有經歷過冷落的場面呢?這回就要看是否有大家風範了。
開始第一首莫札特《F大調長笛與鋼琴奏鳴曲K376》,長笛演奏家舒爾茨和鋼琴家弗拉德甫出場:疏落的掌聲,畢竟是見慣場面了,和觀眾行了見面禮馬上全情努力演奏。
用「努力」兩字,因為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克服失望的心態。舒爾茲在努力,弗拉德也在努力。 第一首是莫札特的樂曲,演奏得迫促一點,鋼琴伴奏過硬,長笛音色緊迫及不夠明亮,發揮不到水銀跳躍一瀉千里的長笛特色;第二首是舒伯特E小調枯萎的花朵變奏曲D802,鋼琴聲音過大了,很多時候蓋過笛聲,當時我真的懷疑是否文化中心音樂廳不適宜單薄一點的樂器演奏,或舒爾茲到港不久馬上演出,所以氣運不上了。演奏家的表現風采是動人的,很熱誠,感情飽滿,沒有絲毫因觀眾少而精神鬆懈。其實愈用力吹,笛子音色愈發不開的。
這些缺點很快就克服過來,長笛的音色散發出來了,鋼琴亦舒緩多了,一對一答很有默契。 到後半段,舒伯特的音樂神緒散發出來了,開始得心應手,從容有度地一彈一吹,令人陶醉。當然,樂曲是為長笛與鋼琴而寫,在發揮樂器特點也佔了點優勢。不過,最大的關鍵是──他們自然了、開放了。
下半場舒爾茲和弗拉德真的完完全全擺脫心理障礙,非常放鬆和真正投入,笛聲貫穿全場,鋼琴走回伴奏的本位,卻又牡丹綠葉,相得益彰。
拉威爾的兩首曲目──哈巴羅拉舞曲和死公主之孔雀舞,非常迷人,長笛低音部分,鬆厚及實在,一浪接一浪的把觀眾吸引著。琴聲緊緊的承接著力度輕重適中,是位有前途的鋼琴家,有朋友對我說,某些樂句竟然感動到想流淚。
最後是伯爾納《卡門》幻想曲。這是首炫技之作,亦滿足長笛演奏家大大表現自我一番;這些舒爾茲都做到了。台下觀眾反應熱烈,難得知音,加演三首樂曲,一首比一首更令人神往動容。
要成為大家,必有其個人特色及駕馭任何惡劣環境的定力本能,還有珍惜自己珍惜觀眾的心態。這些,舒爾茨和弗拉德都做到了。
原文載於信報9-12-1992
返回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