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娟 |
|
2002年5月3日至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院上演林懷民的雲門舞集《水月》,至今有大半年了,每逢講到舞蹈,總念念不忘這場令人讚嘆的出色表演。 林懷民以「雲門舞集」為舞蹈團的名稱,原來是有典故的。按古籍記載,「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在五千年前黃帝時代,曾經興起這門舞藝。然而,如這種舞蹈的名字一樣,恰似風過雲飄地消逝,「雲門」的舞蹈是怎樣,由於沒有文字記載,亦沒有「雲門」的傳人,不過光是「雲門」一名,己引起愛舞和善舞者無限遐思。 古老的東方流傳了一個謎樣的名字,台灣林懷民重拾五千年前的「雲門」美意,「雲門舞集」的超凡舞藝,引起了中西方的藝術界的反思,同時為觀眾帶來了現代舞的藝術與文化思維。 《水月》是林懷民按佛謁「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為舞的中心主題的靈感,但與這句佛謁所不同的是,《水月》納入了太極的連綿不斷,周而復始、柔中有勁的宇宙節奏。 演出者,不分男女,全部穿上素白舞衣,舞台燈光和佈景,只是黑白二色。舞台中央懸空掛了一大塊閃亮鏡片,它把台上之水光舞影都反照出來,「水」是一種意象的東西,舞者在最後一幕是以活水帶出舞碼。 鏡中之月,水中之影,鏡花水月,在感覺和視覺上,「雲門舞集」跳出了飄若柔絲之氣韻。 但見台上絕美的肢體舞動;芭蕾舞之優美,太極入舞之空靈,武術之內家氣功和現代舞之自由奔放,台下觀眾屏息靜氣細心欣賞演員的高度集中表演。有人說現代舞和現代音樂都自由得毫無法度,「雲門舞集」帶給了人們現代和過去的一脈相通。 《水月》,演出一氣呵成,中間不設中場休息,音樂是選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赫的音樂沉鬱而富哲理,與舞者至陰至柔的舞蹈言語配合得出奇和諧。終場;林懷民留下與觀眾作交流對話,一位修哲學和藝術科的男士問:為甚麼不用古琴或古箏作配樂?林懷民回答因為《水月》要表達的東西和舞蹈,如用古琴或古箏,會襯托不出舞的律動,因聲音太輕之故。 我同意他的講法,《水月》的舞有佛家的色、空,又有道家的哲意。而太極入舞,令《水月》呈現出一幅幅曼妙與陰柔的浮世繪,這一切都在「巴赫」飽經人生苦難之後所作的樂章,互相呼應起來。 另一位科大講師問:「看到台上一對對男女雙手互相糾纏推動,我實在太震撼了,他們象徵男女之間的愛情──糾纏不清……」 我的想法則是──台上是以太極之『推手』入舞,它包含陰陽和合、生生不息和連綿不斷…… 林氏回答:「藝術是可以由人去發揮聯想的,不過我沒有企圖用這動作去代表男女愛情之糾纏不清,我是以太極的『推手』入舞。」 《水月》舞蹈是藝術與美學之表表作品,「雲門舞集」值得人們為她鼓掌。 原文載於《學校與家庭56期》紙上藝墟2003年3月4日 背景圖來自雲門舞集演出埸刊 | 返回主頁 | 返回藝評頁首 |歡迎交流您的藝術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