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把痛苦昇華

周惠娟


很多人談論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樂結構,巴赫的音樂織體和對位有精密的數學比例,對配器的發揮,亦是給演奏者加深難度。

巴赫的音樂深深地影響整個歐洲樂壇,他一生寫過很多教堂音樂。人們愛把巴赫的精神象徵對上帝的奉獻,他的音樂艱深、神聖、嚴肅,心靈與上帝同在。

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就有這樣的說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縛,常常匍匐在神的腳下呼號,懺悔,誠惶誠恐的祈求。」這是傅雷對巴赫的偏見。

巴赫的與貝多芬的音樂,同樣是「力」的表現,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與深度,心靈與上帝同在的同時,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慾,苦難、恐懼與痛苦昇華。苦中有歡樂,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堅持。

貝多芬的音樂,縱橫交錯,樂句與樂句之間併發出的「力」,氣魄磅礡,完全是大宇宙,大人生,他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所以連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樂章,都流露出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本色。

說巴赫的音樂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說巴赫經歷了人間的極苦以及看破官場虛偽。然而,他把這些大是大非都昇華了。

他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BWV1041寫於1720年,據說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三十五歲的他,意氣豐盛,卻遭受生活之苦與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一共生有十二個兒女,排在前面八個,其中有六個死於孩提時候。第一任妻子死於一七二年夏天。

樂曲分三部份,第一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全個作品很富樂思樂味,是對巴赫作深入瞭解的一個樂章。

原文載於「教協報」9-10-2000


返回主頁

回藝評頁首

歡迎與網主交流意見和心得歡迎交流您的藝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