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首屆「中國音樂節」

周惠娟


首屆「中國音樂節」,頭炮節目是「氣蓋山河千古情」,由音樂總監石信之指揮。很多年前看過石氏的指揮,印象不算太好,覺得他模仿西方的形態近乎造作,今回再看竟有意外的驚喜。

站在指揮台的石信之,很有指揮形體魅力和統領氣派,手起揮落乾淨利索,形神俱備,分寸有度,雖然西方味重,但與樂曲及演奏還算協調,而樂曲本身都是中西匯集的。

上半場大得勝,很熱鬧,很有山西民間的粗獷,可惜交響化之後沒有了原來的素質和樸質,但因為石信之指揮實在有神采和臨場吸引力,帶起了現場觀眾情緒。

雖然石信之是非常歐洲學院派,但可以看出其對中國音樂、戲曲、工架等下過一些工夫。

「音畫流水」,作曲者陳培勳,石信之拿不準中國藝術的線條美和中國式浪漫,幾次出現了指揮空白場面,但因指揮形態美妙,相信不會容易被人察覺。而樂曲本身太刻意擬造中國詩書畫的視聽效果,音樂反為沒有了音樂本身個性,變成音樂為突出某種藝術意象而喪失自己的獨立藝術價值。

顧冠仁作的琵琶協奏曲「花木蘭」,湯良興的琵琶獨奏部分音色瘖啞無光澤,沒有琵琶彈撥揉吟拍按等等特式,不知是否由於樂曲進行的掣肘還是湯良興在外國日久變成西方味日濃中國味日淡之故?幸而加奏一曲琵琶獨奏曲,才顯出其演奏功力和造詣,聽起來比「花木蘭協奏曲」舒服多了。

下半場「長城隨想」,劉文金曲,音程紛亂,既有中國傳統,也有現代音樂調性。西方的、中國的、現代的,甚麼都有。可惜缺乏魚水和諧互相呼應的音樂結合力,不過在音樂神韻來說倒有一股悲涼的長城歷史詩味,可是音樂力度薄弱,內涵不足,指揮無所施其技,幸而黃安源的二胡有所補足。

最後是由劉文金、趙山作曲的「長恨歌」,作曲者音樂和標題頗具形象化和立體音樂味,在欣賞過程,沒有預先讀樂曲解說,每段落是代表甚麼情節都給人聽出來了。

「長恨歌」開首樂句頗有氣勢及史詩味,很多半音代表後宮荒唐頗有創意,仙樂飄飄處處聞有點兒敦煌味道,不過整個音樂是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斬體式的套用京劇中「西皮」原板素材,被人感覺較強烈的音樂裡的中國戲曲味,很多樂句都是表達不出中國愛情味道及其神韻,它沒有中國特有的含蓄、虛則實之的浪漫線條,而是西方的直截了當色彩鮮明但又極富羅曼蒂克。

聽完這場音樂會,腦海不時生出一個問號,中國的詩、詞、書法、國畫、文學、哲學等都有其獨特成就,但音樂在中國藝術領域似乎還未入流,何解?

整場音樂會,很用心地聽作曲者的音樂言語,作曲家是否認為中國音樂是集中國所有藝術色彩?是否倚賴過多「它樣」藝術作為音樂根基?如大自然的外表聲響、高山流水、詩詞書畫的意境作為音色美好的據點?當然作曲家能有這些藝術修為是突出本身作品的最佳要素,但如果被這些眾多藝術牽制,反為破壞了音樂本身的獨有本質和藝術代表價值,我不是作曲家,我不知作曲家的作曲心態,我只是從音樂去領略他們的音樂言語和思想。尤其是看到香港中樂團的演奏水準日趨成熟,更希望石信之給中國音樂和中樂作曲家帶來新刺激。

原文載於香港聯合報7-11-1993


返回主頁

回藝評頁首

歡迎與網主交流意見和心得歡迎交流您的藝術評論